登录享有权益
积分奖励计划
下载视频源片
工具免费体验
视频制作工具
视频工具
音频制作工具
音频工具
图片设计工具
图片工具
视频制作
其他
牛片APP
APP专属功能
邀请认证

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,认证即可享有:

任长箴:纪录片导演最容易在这些地方踩坑

2020-08-31 10:11 发布

幕后 | 导演制片

纪录片和专题片有什么区别?BBC自然纪录片和《海豚湾》这样的纪录片,又有何不同?当你准备创作一部纪录片时,应该如何选题与定位?如何做调研?如何拍摄、录音、剪辑?如何避开90%的纪录片导演都会进入的误区?如何正确对待纪录片的“真实”?如何让纪录片更有“人味”?


今天这篇文章,整理自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的课堂演讲,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纪录片创作的实际问题。


任长箴,纪录片导演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实践课特邀讲师、中央电视台《人物》栏目导演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执行总导演、《生活万岁》导演,常年在后浪·拍电影网开设“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”。





两种主要的纪录片


大体上讲,纪录片可以分为两类:商业纪录片和艺术纪录片
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蓝色星球》《水果传》等都属于商业纪录片;而《摇摇晃晃的人间》《海豚湾》《人类》《天地玄黄》等则属于艺术纪录片。

《海豚湾》
这两类纪录片有着明显的区别:
1. 出口不同:
商业纪录片的出口是公共媒体,艺术纪录片的出口是院线。通俗地理解,前者是电视纪录片,而后者是电影纪录片。


2. 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同:
商业类纪录片追求收视率,艺术类纪录片追求思想性。


3. 叙事方式不同:
商业纪录片大量使用解说词;艺术纪录片没有解说词,靠画面叙事。


4. 拍摄手法也不尽相同:
比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要求选题覆盖面广、地域空间大;而《摇摇晃晃的人间》则要求拍摄周期长、人物丰富。


5. 功能、作用、传达的主题也都不太相同:
商业纪录片着眼于传达普世价值,艺术纪录片着眼于传达作者个人观点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 》第一季剧照

但我们也发现,除了以上两类纪录片,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名词被经常提及,就是专题片


那么,专题片属于纪录片吗?


在西方纪录片的概念里,并没有专题片的说法。它们纪录片涵盖范畴非常广泛,凡是以非虚构题材创作的片子,都被称作纪录片。
而我们国家的非虚构影片,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只有一种模式,那就是先写稿子,然后贴画面,几乎很少出现同期声录音、现场采访、纪实跟拍这样的手法。这样拍出来的片子大部分也都是服务于政治,画面不参与叙事,只是文字的陪衬。所以,沿袭这样的方式制作的片子,我们就称之为专题片。
专题片的制作手法往往比较老旧,剪辑节奏缓慢,没有戏剧性故事,正面说教居多,只是单纯给观众提供某些基础认知。
纪录片要求导演画面叙事的能力要强,纪实拍摄的手段要多,讲故事的手艺要高,理解生活、理解人物要准确。最重要的是,纪录片的导演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,知道一些人类共通的真理,并且愿意以跨文化的心态探讨这些真理。
简单来说,专题片止步于认知,服务于政治主题;纪录片不限于认知,服务于哲学主题。





前期调研对纪录片有多重要


纪录片拍摄之前,需要充分的前期调研。一部纪录片的调研工作,会给一部片子的成功奠定50%的基础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 》第一季工作照
关于调研,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:

1.调研,为什么这么重要?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

调研是给一部片子的拍摄做准备,准备越充分,越节省拍摄时间,调研越准确,拍摄得就越到位。

2.调研和“踩点儿”有什么不同?

“踩点儿”只是调研中的一个小部分,我将“踩点儿”称为田野调查,可以理解为发现好看的地方,寻找美术背景。但真正的调研在“踩点儿”之前就必须已经开始了。

3.调研干什么,找什么?

调研是为了找选题、拍摄场景、人物和他们的人际关系,以及了解人物活动的范围、说话的方式,等等。不同的题材,调研的方向也不大一样。


纪录片调研基本分为以下步骤:


1.纸面调研

通过图书、网络、获取你要查找事物的基础认知,积攒原始信息,找图片、摄方向、视觉亮点。
我拍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时,带着调研组,翻阅了从1995年到2011年所有出版过的《国家地理》《华夏地理》《炎黄地理》这一类杂志,从上千本杂志中寻找基础线索。
很多人以为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是个美食纪录片,其实它是个关于中国国家地理的人文纪录片,各地方的地理人文,导演必须全部了解和掌握。
我的经验是网上的资料查起来快,但是不如书里的资料含金量高,所以还是要看书。
这个纸面的调研我们做得比较充分,在外出调研之前,凭借这些杂志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的分集拍摄大纲就已经图文并茂地出来了。
2.线人调研

根据需要拍摄的大致方向,找有资源的人打听,顺藤摸瓜。比如,第二集《主食的
故事》中卖黄馍馍的老黄,就是拍杂粮的导演到了陕西绥德跟县委食堂采购员打听来的。
3.田野调查

到事件发生地,到第一线去寻找人物,采访沟通,取得人物对导演的信任,达成拍摄意向。和人物越信任,拍摄会越顺利。一回生,二回熟,三回四回成朋友,如果拍摄是在你们第五回见面之后,你所拍到的内容一定不一样。
4.样片拍摄

样片也是调研的一部分,因为没有影像就很难说服领导或者甲方你到底要拍什么,用影像提案阐述,最能说服他们支持你的想法。
总之,前期调研是为了做准备,准备是为了不焦虑。前期调研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的事情,是拍摄好一部纪录片的基础。

江苏电视台纪录片《低调苏州》,任长箴任总导演





90%导演都会中招的纪录片拍摄误区


了解了纪录片的类型划分,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,90%的导演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,都会不小心踩进哪些坑?

误区1:爱写论文

在拍认知类纪录片时,导演总是想追求文化感和历史感,这样往往会把片子拍成论文。第一集追根溯源;第二集徐徐展开、举例说明;最后一集盖棺定论、总结陈词。完全像在写论文,而不像在拍片子。
导演总怕信息不够、观众不明白,就不断在片中东拉西扯,进行信息堆砌。但其实,观众看片子不是要做学术探究,而是想看一个故事,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去获取认知。

误区2:主题模糊

很多编导会分不清纪录片的主题、题材和选题。一部片子的主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,是影片的灵魂,可以总结为关乎爱和真理的一句话;题材是片子对外呈现的题目,这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骨架;而选题则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,它们是一部片子的血肉。
举个例子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的主题是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题材是“松茸这种食材”,而具体的选题是“单珍卓玛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”。这三者完全不同,但是编导们经常混为一谈。
无论是搞混了,还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样,片子都会变得血肉模糊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 》第一工作照

误区3:煽情故事

很多编导喜欢在片子中讲感人的故事、比惨、煽情,殊不知这是拍摄记录片的一大误区。因为这些都不是故事,而叫事迹。事迹是以人物的业绩为基础,故事则不然,故事的基础是人物的愿望。
真正的人物故事,应该是人物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。比如,在单珍卓玛采松茸的这个故事中,突出她采松茸过程中遭遇的挫败,观众在观看中就会因为这种挫败与人物产生共情。
这里所说的故事,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故事,不是同一个概念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说的“故事”,通常是指信息。而影视作品中的“故事”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经历。


为了不将故事和信息相混淆导演在讲一个故事之前,要问自己六个问题:

1. 故事当中的人物是什么人?

2. 这些人物有什么愿望?

3. 这些愿望实现的过程中,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?

4. 这些困难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困扰?

5. 谁帮他解决了困难?

6. 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?


如果一部片子中,主人公的故事能够回答以上六个问题,就是一个好故事。故事中的人物并不一定要高大上,反而是带有弱点、缺点、局限的人物故事,讲出来会更动人。如果没有明显的挫折困境,就要找到不明显的挫折困境,总之要找到一些。
如果仅仅回答了五个W加一个H,平铺直叙地陈述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那就是基础信息的罗列,这只能算作新闻,不能称其为故事。
简单来说,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+困境+克服困境的方式+结果




纪录片没有绝对的真实


在一部好的纪录片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动人的故事。但这些故事,到底是被拍摄对象在摄像机镜头下的自然流露,还是导演精心安排的有意为之?这就涉及到纪录片拍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虚构与非虚构。

《生活万岁》

纪录片拍摄中有一种说法,叫“墙壁上的苍蝇”,指的是拍摄者要像墙上的苍蝇一样,默默地观察事件的发生,不去主导甚至影响被拍摄对象,希望得到绝对的真实。
但是,只要导演选取了某个角度进行拍摄,而没有展示摄影机背后的一景一物,这就已经造成不真实了。所以,即便成为了“墙壁上的苍蝇”,也只是观察到了有局限的真实。
真实,没有绝对,都是相对的。
所以,纪录片拍摄中还有另一种拍法,叫做“房间里的大象”,即场景、人物、关系都是真实的,但由导演主导现场。也许因为他促成了某个话题,现场的气氛转变了;或者因为他为主人公指引的某一条路线,故事情节发生了变化。这些不能算是不真实。
要想做“房间里的大象”,需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了解,这和不通情理的尴尬摆拍是两个概念。

瑞典纪录片大师杰西·斯莱德科斯基(Jerzy Sladkowski)在拍摄《唐璜》时也曾说过:“如果我想让主人公摔倒,那么让他摔倒的那块石头,就是我温柔地放在他脚下的。”

《唐璜》 (Don Juan,2015
所以,摆拍不能一概而论,它有时候可以很高级,有时候可以很低级。真实,也不能一概而论,它有时候很高级,有时候却很廉价。

好的纪录片,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在对生活做了充分预判后,抽离出一个准确的故事,还给观众一个思想的结果,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真实记录。
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让受众获得两种感受,一种叫“获取认知”,即让你知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,另一种叫“欣赏挫败”,这要求导演必须到生活当中去捕捉,找到那些有戏剧冲突的点,讲好故事。
如果导演的抽离、判断能力不行,拍出的纪录片就会简陋、不知所云。
想要拍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纪录片,还需要导演们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,同时炼就一双能够洞悉生活本质的慧眼,才能将生活的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
*部分内容来自腾云读书会
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来源|电影摄影师 文|后浪电影学院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46dnKq6JYyNKmPqt5gugg

内容由作者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,附以原文链接

https://www.6pian.cn/news/7484.html

表情

添加图片

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为影视制作从业者提供专业摄影摄像资讯、干货、经验教程分享。
推荐文章 更多+
拍片计算器-拍片估价

关注我们

牛片网微信公众号
牛片网官方QQ群
分享给其他人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